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新学期备课会纪实

发布日期:2023-02-22    浏览次数:

价值引领 成果导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学期备课会纪实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将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全面融入教材,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以学校思政课程重点建设项目为契机,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新学期伊始,针对202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新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将集体备课作为教学抓手,围绕课程目标、预期学习成果、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思路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研讨和教学创新。

首先,教研室积极整合教师资源,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含金量。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概论”课程组教师坚持内容为王、以理服人,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授课含金量。截至目前,课程团队12人中,7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为副教授职称,2人为教授职称。为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实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衔接,课程组采取专题化教学模式,规定每位主管教师必须完成本科生全部专题授课内容,最大程度上使学生完整把握知识体系;另外负责硕博课程的教师则根据研究专长完成专题授课,让学生感受不同授课风格和深度专题交流。

其次,教研室秉持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概论课除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增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更好地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为此,课程组创新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演讲、经典文献读书会、知识竞赛、线上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相互之间的互动。

第三,教研室组织课程组认真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新教材学深学透。新教材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全新调整,分为上下篇共八章内容。教研室一方面组织老师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要求老师们认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学生讲明讲透党的二十大擘画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蓝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第四,讲好抗疫故事,让思政课教学更具温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使命。一门好的思政课,必须要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引起学生思想的律动、心灵的涟漪以致价值的共鸣,从而使其信服。这就需要确保课程接地气,能深入人心。“概论”教研室各位教师分别搜集整理了海南医学院疫情防控战役中突出的案例,汇总成为“抗疫故事集”。通过一个个案例的讲授,通过一个个政策的解读,通过一次次的师生讨论,让“概论”课多些真情实感,少些空洞说教;既有知识点讲解,又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们从一个个的故事中感受到思政课的温度,实现了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

第五,结合案例透彻说理,确保思政课教学的深度。思政课必须要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即便是形式再活泼的课堂,即便是言语再华丽的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也不是合格的思政课。为确保课程有深度,需要做到将课程的理论体系讲透彻,将热点问题的讨论融入理性思考。教研室集体备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透书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案例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引发深度思考,更加发自内心的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有的同学表示,听了老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其爱党爱国之心。

概论教研室通过每学期的教学质量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真实评价,通过研讨发现,学生更认同有信仰、有家国情怀、有理论素养、有能够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能力的教师。为此,“概论”教研室要求教师授课必须坚守价值阵地,必须对课程投入真情实感,将思政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课堂,为学生着想,对学生负责,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