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荧光定量简介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指的是在PCR进行的同时,对其过程进行监测的能力(即实时)。因此,数据可在PCR扩增过程中,而非PCR结束之后,进行收集。这为基于PCR的DNA和RNA定量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中,反应以循环中首次检测到目标扩增的时间点为特征,而非在一定循环数后目标分子累计的扩增量。目标核酸的起始拷贝数越高,则会越快观察到荧光的显著增加。相反,终点法检测(也称“读板检测”)测量的是PCR循环结束时累计的PCR产物量。
定量检测是一种实时的PCR (qPCR)检测。测量(定量)每轮PCR扩增循环中,检测目标核酸片段的量。目标分子可以为DNA、cDNA或RNA。
实时PCR (qPCR) 定量检测工作原理
在PCR的起始循环中,荧光信号几乎不发生变化。从而定义为扩增曲线中的基线。而超出基线部分的荧光的增加,则为对累计目标分子的检测。固定的荧光阈值线,可设置在基线之上。荧光超过固定阈值时的循环数则为参数CT(阈值循环)。
绝对与相对定量
当对定量检测的结果进行计算时,可以采用绝对或相对定量。
绝对定量检测是根据标准曲线对未知样品进行的定量。
相对定量用于分析特定样品相对于参照样品(比如,未处理的对照组)某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相对定量可根据从所有SDS仪器获取的数据而进行。用于相对定量的计算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CT法。
确定使用哪种方法所有方法都可产生同等的结果。当在确定使用哪种方法时,需要注意:
(1)在不同的反应管中进行目标分子和内源性对照的扩增时,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分析,所需优化和验证操作最少。
(2)采用比较CT法时,则须进行验证实验,以表明目标分子和内源性对照扩增的效率基本相同。比较CT法的优势在于无需标准曲线,从而可以实现通量提高(因为无需额外的孔用于标准曲线的绘制);并消除在进行标准曲线绘制时因稀释错误所带来的不利结果。
(3)如需将靶标和内源性对照品在同一管内进行扩增,则须优化并限制引物的浓度以避免对CT值产生影响。当在一管中进行双重反应时,可以提高通量并减少移液失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荧光探针和荧光染料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化学原理包括探针类和非探针类两种,探针类是利用与靶序列特异杂交的探针来指示扩增产物的增加,非探针类则是利用荧光染料或者特殊设计的引物来指示扩增的增加。前者由于增加了探针的识别步骤,特异性更高,但后者则简便易行。
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的应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DNA定量技术的一次飞跃。运用该项技术,我们可以对DNA、RNA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包括绝对定量分析和相对定量分析。前者可以得到某个样本中基因的拷贝数和浓度;后者可以对不同方式处理的两个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PCR产物或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例如利用熔解曲线分析识别扩增产物和引物二聚体,以区分非特异扩增;利用特异性探针进行基因型分析及SNP检测等。目前,实时荧光PCR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疾病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其中最主要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DNA或RNA的绝对定量分析。包括病原微生物或病毒含量的检测,转基因动植物转基因拷贝数的检测,RNAi基因失活率的检测等。
2、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例如比较经过不同处理样本之间特定基因的表达差异(如药物处理、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等),特定基因在不同时相的表达差异以及cDNA芯片或差显结果的确证。
3、基因分型。例如SNP检测,甲基化检测等。
随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必然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