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科普 -> 正文

【心科普】只要障碍足够多,失败就不是因为我——聊聊自我设障

发布日期:2024-04-16   来源:   点击量:

【心科普】只要障碍足够多,失败就不是因为我——聊聊自我设障



BLUE ISLAND


只要障碍足够多,

失败就不是因为我


——聊聊自我设障




“这次考试没考好,因为考试那天拉肚子,没发挥出正常水平”——但巧的是他每逢大考拉肚子。


“时间太仓促了,要是再给我两天时间,一定能完成得比这好”——但事实上她在deadline前一直拖延,直到大限将近,才匆匆忙忙开始做。


“十分看重这次面试,提前定了两个闹钟居然都没有叫醒我,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但他平常都是很早醒来的。


这样的情景,你熟悉吗?成功路上,为什么总是莫名出现一些意外的阻碍?或许,这并不是巧合,而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自己在给自己的成功之路挖坑设障。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设障”。






PART 1

什么是自我设障:

自己给成功设置障碍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又称自我设限、自我妨碍,指的是通过行动或成就任务的选择,来给失败提供外部借口,从而使个体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含义。顾名思义,自我设障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阻碍,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尊,因为可以将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而不是“我不行”。



自我设障的概念最初由Berglas和Jones在1978年提出,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被试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被分配到一个任务。其中一部分的人拿到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测试,另一部分的人则被分配到相当简单的测试。被试相互之间对于测试难度并不知情。完成后,两组被试得到同样的反馈:你完成得很出色,结果非常好。接着,告诉被试刚才只是一个预测,接下来会再做一次正式测试,并把结果作为真正的实验数据。在第二次测试开始前,被试被告知现在有两种药可供选择,一种增强药可以提升他们测试时的表现,另一种抑制药会削弱他们的能力。结果发现,相比于简单任务组,困难任务组更多选择了会削弱能力的抑制药——他们认为自己第一次的优秀表现只是侥幸,担心再做一次很有可能会“露馅”,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也为了维护他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需要一个好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利,而“我服用了抑制药”就是一个最完美的理由。这就典型的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为个体在可能出现的失败面前找借口,存在两种基本类型:行为自我设障声称自我设障。前者指的是个体做出使其达到成功更为困难的一些行为,是在实际行为层面上的,比如拖延、降低努力、选择不可能达到的目标、选择不利于任务完成的环境等。后者指的是个体声称自己的表现被不可控因素所限制,是口头上给自己贴上“被阻碍”的标签,但实际并不一定如此,比如虽声称自己没好好复习但实际上偷偷暗自努力的学霸。


从维护自尊的效果上来看,自我设障既能够为可能的失败找借口,也可以为将来的成功提供噱头。如果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理所当然归结为那些妨碍自己的外部原因,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从而保护自尊受到威胁;而一旦成功了,外部阻碍就更能够凸显自己能力足够强,在不利情景下依然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从而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设障的人并不是虚伪,他们在这么做或这么说时,往往是无意识的,他们可能苦恼于无法控制的外部阻碍,可是觉察不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也不清楚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PART 2

自我设障的背后:

让失败变得可以接受



人们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会期望取得成功、避免失败,对成功的追求和对失败的避免,是成就动机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推动人们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努力达成目标的驱动力。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二者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当一个人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追求成功的动机,那么这个人就会尽可能减少失败的可能性,或者降低失败后的消极影响。自我设障,就是避免失败者常用的一种应对策略。



Atkinson和Litwin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儿童用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儿童可以自由选择站立的位置,并让他们预测自己能套多少个绳圈。结果发现,追求成功的孩子更多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兼具一定的挑战性和成功性),而避免失败的孩子选择的位置,要么离木桩非常近,要么离木桩非常远——他们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要极力避免失败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消极情绪,因此他们选择了能够轻易成功的位置,或者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位置,前者是避免失败,后者是将失败原因外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不是单独的两极,而是共同作用的,根据这两个维度,成就动机可以落在这四个象限: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其中,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采取自我设障的可能性都比较高。



低驱高避型,即低成功驱动-高失败避免,他们更看重逃避失败,而非期待成功,他们对成功没有太大的期待和动力,却对失败具有强烈的恐惧,因为失败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低驱高避型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被看作是没有能力的人,因而,他们会极力避免将失败与自己的能力不行画上等号。面对有可能失败的任务时,他们往往采取一些防御性的手段,自我设障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这样就可以为可怕的失败找一个借口了。


高驱高避型的人,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对任务又爱又恨,常常出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努力追求成功,同时又害怕失败,往往会掩饰自己的努力。比如一些学霸在同学面前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更有价值,更能说明自己的能力过人,而失败时也可以为自己的失利找到很好的借口,不会被认为是无能。




PART 3

避免自我设障:

重新审视失败



自我设障,短期内能够保护脆弱的自尊,维护个体的自我价值,但长期来看,人们如果习惯性地自我设障,会阻碍自己成功的脚步,并且会渐渐失去自我判断,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在哪里。长期来看势必会阻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如何避免自我设障呢?既然自我设障的根源是对失败的恐惧,要避免自我设障,也要从这里入手。



首先是树立能力增长观。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能力实体观(entity view of ability)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是不可改变的特质,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聪明有些人比较笨,而这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能力增长观(incremental view of ability)则认为,能力是可以后天改变的,是可以随着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通过努力学习、工作和练习,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持有能力实体观的人,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免被认为是能力不足而被看不起。而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人,他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恐惧,失败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价值,失败只是表明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因而,有意识地培养能力增长观,即使现在的能力不足,也不代表我这个人就不行。失败并不能全盘否定一个人,没有人生下来什么都会,都是在失败中一点点进步的。



其次是进行归因训练。觉察自己的归因风格,是否总是把成功归为运气好、把失败归为能力不行?还是说自我设障为失败提前找借口?其实,对负面结果一律内部归因,是不健康的,把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而面对失败时一味地外部归因,也是不可取的,不去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一味甩锅给外界,那是一种逃避。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结果,都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二者的影响比重可能不同。我们在归因的时候,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进行内部归因,或总是进行外部归因,就要提醒自己有意识地调整了。



自我设障,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策略,源自于对失败的深深的恐惧,根植于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怀疑,维护着人们脆弱的自尊。克服自我设障并不容易,因为这要求你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估,理顺与自己的关系——不自卑,不贴失败者的标签,不自恋,打破成功者的幻想,如此,便能将精力真正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上来,移除成长的障碍,获得更广阔的自由。




参考文献

Atkinson, J. W. , & Litwin, G. H. . (1960). Achievement motive and test anxiety conceived as motive to approach success and motive to avoid failure. Journal of Abnormal & Social Psychology, 60(1), 52-63.

Carol S. Dweck.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40-1048.

Jones, E. E., & Berglas, S. (1978).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 200-206.

李丹妮, 席居哲, & 左志宏. (2015). 学业自我妨碍: 为何产生及如何预防?.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1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