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26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6日 17:05 编辑: 浏览次数:

来源: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古城西安,群贤毕至。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陕西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26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于12月1日—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急诊急救领域的专家、医务工作者齐聚古都长安,共襄盛会。

 

杜俊凯教授与潘曙明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潘曙明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主任杜俊凯教授主持。大会开幕视频回顾了我国历届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盛况及近年来急诊领域最新进展与取得的丰硕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王茂德致欢迎词,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急诊学界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王茂德从医院发展史,急诊中心创建与发展历程,回顾了一附院急诊中心对总院及分院发展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对急诊中心“多学科交叉”“半小时急救圈”,提出更高期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王茂德致欢迎辞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学科带头人吕传柱教授在致辞中欢迎广大急诊界同道远道而来参加本次盛会,感谢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及承办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本次大会隆重召开所做出的努力。随即吕传柱讲述了本次大会召开的不易及疫情期间急诊人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体现出急诊急救专业学科发展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致欢迎辞环节

为帮助更多遗传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并发喉头水肿患者焕然新生,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各个层级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了解HEA诊治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大会经专家讨论后正式发布《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诊科诊疗路径》。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国家富。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成立后,为推动县域急救体系建设,历经《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到《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再到《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启动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制定工作,经过近半年4稿修订,于大会开幕式当天定稿并隆重发布。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发布

主旨报告吕传柱主委围绕《覆盖西部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初步建设构想》作重要报告。吕传柱在报告中指出着力构建中国西部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协同救援,可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作为紧急医学救援的基础,通过大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和共享,争取将预警反应速度提前,紧急救援要专科向急诊前移,急诊向院前前移,院前向现场前移,现场向公众前移。最后他还表示开展“平急结合”,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与演练,打造一个以成渝战略为支撑点,按照国家队水平建设,共同建设具有中国西部地域特色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覆盖一个区域的先进的符合国情、符合地域的急救模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任主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院长随后就《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未来》做了精彩分享。报告中提出“急诊(Emergency)、创新(Innovation)、机遇(Chance)、联盟(Unity)”曾作为既往急诊医学年会主题,把EICU建设工作向全国推广,是进一步提高急诊学科体系和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急诊中心亚专科建设应满足当地“地情”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社会需求与医院发展,重视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分层施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以“防、诊、治、康”为导向,加强急诊急救中心的建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院长做主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在《急诊、重症与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创新发展》报告中提出器官移植的多学科机制,器官捐献与器官移植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重症救治到生命终止,到协调捐献,到移植技术,到挽救生命,到生命延续,这也更加体现了器官移植与急诊工作的深度关联。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国强教授在《急诊学科之我见》中指出:急诊医学科任重而道远,其功能是急危重症的抢救中心、疑难疾病的会诊中心、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心、多系统疾病的留置中心。急诊学科主要是以急危重症为主,应该积极发展亚专业建设,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损伤、创伤急救等。张国强教授在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急诊学科课题研究,要难而不为,难而有为,强调急诊五大平台建设与能力的提升,急救技术、特色技术、前沿技术相关能力的提升都是可以增强急诊的烙印。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国强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晓东教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祝益民教授分别就《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解读》与《健康中国行动与急救科普探索》做了精彩报告。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晓东教授做专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祝益民教授做专题报告

来自香港仁安医院胡咏仪教授在《香港急诊医学院专科医生培训》中指出急诊科医生培训中需要有十项必修课程,包括成人生命支援术、儿科生命支援术、气道处理、骨科及外科技能、超声波基础、灾难医学及事故分流、毒理学基础、急诊专科模拟训练、文献评定/实证医学,镇静程序,达到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以提供优质和安全的急诊医疗服务。

 

香港仁安医院胡咏仪教授做专题报告后会场合影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主任杜俊凯教授在《5G院前急救体系助力急诊大平台建设》主旨报告中介绍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辅导单位,承担更大范围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智慧急救危重患者体系成为急诊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交大一附院为救护车搭载了先进的“5G+VR+病例系统+语音识别系统”,让后端的急诊专家团队的指挥和急救转运现场的互动得到了更大限度的保证。急救平台所具备的几个子系统——院内外专家的远程会诊系统,区医院的转运系统,以及区医院的相关数据展示,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了急救转运的最大保障力度,期待在5G急救的智慧转运助力下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的愿景真正能更早实现。

 

  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诊中心主任杜俊凯教授做专题报告

会议召开当日下午,为推动我国心肺复苏技能普及与急救事业发展,举办了急救复苏核心技能大赛,共有来自全国12支队伍参加比赛,安排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涉及心肺复苏、AED使用、球囊辅助通气,常见心律失常解读与处置等,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应急救护措施,生动展现了急诊急救现场的紧张气氛。

 

急救复苏核心技能比武大赛现场

随后的各分会场,名家云集,共同探讨交流与展现急诊前沿发展。在多场专题论坛中,多位知名专家在大会现场或者通过视频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充分探讨和交流了急诊急救与急诊重症的前沿进展,重大挑战和应对策略,为急诊医学的发展贡献出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分会场圆桌会议

本次盛会在公布急救复苏核心技能比武大赛成绩后圆满落幕,其中线下参会人数有3000余人,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34个分会场、13个专题讨论会,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急诊人秉持“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的急诊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紧扣急诊医学3.0时代脉搏,以“大急诊、大平台、大发展”为主题,聚焦急诊医学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技术,全方位展示国内急诊医学诊疗的最高水平,共望急诊新未来,共绘急诊新蓝图,共话急诊新时代,从而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推进健康中国,实现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