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志愿日志(五)| 邓建强:18篇视频日记记录战“疫”历程

“你们去到的是抗疫的第一线,你们承担的任务不光是要做好服务工作,更要把一线的情况传达出来,振奋精神、传递信心!”这是海南医学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出征前,杨俊书记送别时的嘱托。在奔赴三亚的路上,邓建强教授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怎么回应这份热切的嘱托,怎么完成这项艰巨的使命。


8月的海南正值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如同给小岛浇下一盆凉水。伴随着来势汹汹的疫情,地区隔离带来的信息差也给疫情防控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8月12日深夜,当海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抵达三亚抗疫一线的时候,面临的正是各种信息满天飞的舆情现状:一方面,三亚之外的地方只看到三亚每天的新增病例数字不断创新高,以及部分滞留游客因为不理解而通过自媒体宣泄不满情绪的大量传播,导致网上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三亚乃至海南的防控政策的指责和不满;另一方面,部分身处疫情中心被隔离的群众,也会因对政策不理解、对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工作不了解而产生诸多抱怨。面对这样的情况,联想到出发前杨俊书记的嘱托,邓建强知道,必须需要有人做些什么了。



图片


邓建强教授作为党员志愿者驰援三亚



“我们作为三亚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如果能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正能量内容通过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每日分享,比如借助目前社会广泛使用的自媒体(如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直达群众的优势,可以对外、对内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志愿服务队临时党小组的第一次视频会议上,邓建强教授提出了自己深思已久的建议:“既让三亚之外及海南之外的大众看到海南抗疫一线的努力,也让身处疫区隔离生活的群众理解、了解社区和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产生共情作用从而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这对促进三亚一线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的建议立即得到全体队员的支持。经临时党小组表决通过后,邓建强便积极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投入一线的第一天,邓建强白天和其他队员一样完成了一线的志愿者工作,晚上回到住处后,他咬牙克服身体的劳累打开了电脑。选取素材、编辑文案、剪辑视频……很快,第一篇视频日记《三亚抗疫志愿者日记第一天:大美与小美》出炉了。在视频中,他通过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视角记录了志愿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赞颂了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白衣披甲、汗水浇筑的“大美”。视频刚一上传,就收获了大量的点击和转发,而第一个评论,是一名显示属地三亚的网友的“谢谢”。“尽管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我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我做的事情是对的,是值得的!”邓建强由衷地感叹道。

图片
图片

抗疫日记



图片邓建强(右)白天和其他队员一起完成一线志愿者工作


正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接下来的日子里,邓建强每天都坚持更新《三亚抗疫志愿者日记》。白天顶着烈日暴雨做志愿服务本就耗费大量体力,晚上视频创作又是一项费心费脑的工作,但是作为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成员,邓建强没有喊过一次苦。除了其中有一天因为临时任务工作太晚,考虑到第二天一大早还有重要的工作任务而没有更新外,在抗疫一线的19天时间里,他前后制作了18个《三亚抗疫志愿者日记》系列视频,甚至有观众留言说:“观看邓教授的抗疫志愿者日记成了每天的生活必须,就等着看更新内容,没看到更新睡不着觉。”



图片
邓建强每天都坚持更新《三亚抗疫志愿者日记》



《三亚抗疫志愿者日记》系列视频内容紧扣抗疫各阶段的工作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生活、心理需求动向,内容新颖有趣,文案生动接地气,因此其单日累计点击量达到43万余次,其中《第一天:大美与小美》、《第九天:写给抗疫妈妈的信》、《第十七天:别了战友,胜利日沽酒再聚》的单日阅读量更是都超过10万,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认可,有外地网友在评论中坦言:“抗疫志愿者日记系列是了解三亚抗疫一线真实情况的一个窗口。”

“与同志们一同奋战在抗疫一线,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谈到志愿者工作的日子,邓建强难掩心中的兴奋:“更让我难忘的是,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抗疫做了一点实事,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 

邮编:571199
海南医学院 琼ICP备5000589号